第163章 老朱第一次認同!咱朝廷,不能被一群商人比下去!

-

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戶部尚書趙昌接著繼續道,“皇上,此事事關重大啊!”

“修建萬裡長城,不但能保護北境百姓安居樂業,更能護我大明社稷長安!並能減少北境將士們的傷亡,還大明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朝廷應該支援!”

“臣覺得,朝廷應該追加撥款,支援萬裡長城的建設。”

趙昌接連上奏,朱元璋心裡同樣明白這個道理!

可就是有些意難平!

他嘴角一抽,攥緊了拳頭。

太平盛世!

大明百姓的太平盛世!

身為大明皇帝,他何嘗不想看到太平盛世!

但朱元璋就是想不通,這千古基業,這萬世不朽的功勞。

竟然是由大貪官宋隱來主導。

他帶領著一幫商人,根本不顧朝廷,不顧皇帝的臉麵打造出來的。

這讓他情以何堪?

許多曆代皇帝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了百姓,朱元璋卻能做到。

身為天子,為了大明江山,他絕對義不容辭。

但出發點卻截然不同。

可現在文武百官,竟是一邊倒的跟宋隱站在同一戰線。

寬敞的金鑾殿裡,龍椅上的朱元璋,此時有種坐立不安的感覺。

福州府開通的海上貿易,宋隱說過的那些謀反的策略。

福建的全麵改造,幾乎所有大明朝的百姓,對宋隱的擁護和信任都超過皇帝。

後來爆發的湖廣荒災,更加證實了朱元璋心裡的猜測。

現在,一個萬裡長城,再次掀起滔天大波。

此時,朱元璋有些鬱悶!

他將宋隱調到北平,目的是削減一下宋隱的名望,看能不能最終為己所用。

然而,宋隱完全不按牌裡出牌,朱元璋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

一個自己無法拿捏的臣子,要如何處理纔好?

一個處處功高蓋主的臣子,又該如何處理?

此時,朱元璋腦海裡冒出了太子朱標曾經說過的話。

當一個人的功勞比他的權利還要大時,應當如何?

“皇上,這萬裡長城,乃是世代相傳的千秋大業!”

“更是我大明建國至今,尤其重要的偉業!千萬不能敷衍啊!”

“朝廷應該參與,皇上更應該參與啊!”

“不然,如何流芳百世!”

“難不成要讓子孫後代,嘲笑大明王朝連商人都不如嗎?”

“如此萬古長存的偉業,怎能全部出自商人之手?”

“皇上肯定不想子孫後代對我大明指指點點,嘲諷我大明連一個能臣良將都冇有,連一個非凡千秋的君王都冇有吧?”

“一群商人的風頭,竟然蓋過朝廷的氣焰,這萬萬不成啊!”

趙昌接連上奏,文武百官跟著附和。

他們的態度都無比的堅決!

不帶一點猶豫!

朝廷必須參加萬裡長城的建設!

修建萬裡長城,不能少了他們的參與!

“皇上,千萬不能讓子孫後代罵咱大明王朝是孬種啊!”

趙昌聲若洪鐘,文武百官也是一口一個皇上的喊。

剛纔如坐鍼氈得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些麻木。

尤其是聽到皇上這兩個字,他就頭皮發麻,耳邊一陣嗡嗡直響。

但文武百官說的也不是冇道理。

自己身為大明開國皇帝,開創大明盛世,單單這一項,就足以是流傳千古的豐功偉業。

但這不夠!

宋隱屢次三番的立下無數功績無比驚豔,也讓他這個大明天子無比的震撼!

但是這次,卻不同!

是朝廷下旨,讓宋隱去修建的長城。

雖然宋隱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規劃更是震懾人心,但這一切是為大明而做。

況且,最為關鍵的一點,也是朱元璋最在意的一點。

那就是大明朝的千功偉業。

朱元璋不想讓子孫後代看到,大明朝的千功偉業上,全部都是商人的名字。

他更不想被子孫後代罵他是孬種。

朱元璋一生都爭強好勝,不單單是因為年少時他過得非常淒慘,而是他骨子裡的倔強!

作為漢人,應當頂天立地!

哪能讓一群隻知道追名逐利,眼裡隻有銀兩,胸無大誌的商人比下去!

這大明的江山,同樣是他老朱家的江山,若是這豐功偉業全被商人占了,子孫後代該如何看待他們?

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龍椅上,朱元璋的呼吸漸漸粗重起來。

好個宋隱,真是給他整了個好問題。

這千秋歲月,有大秦統一的功績,有漢朝的風韻,更有唐朝的繁華,還必須要有大明的風骨!

朱元璋喟然長歎,凝重的神情漸漸消散。

朱元璋此刻終於明白,這次他已經冇有再堅持下去的理由,他也隻有唯一的一個選擇。

“朕,服氣了!”

朱元璋這次終於心服口服。

麵對這千秋大業,他想不讓步都不行。

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功績!

他必須要讓步!

“行了,你們都彆說了。”

“既然這是我大明朝的千秋大業,是世代相傳的偉業,那咱更是義不容辭。”

“說來聽聽,你們六部覺得朝廷應該調撥多少銀兩才合適?”

朱元璋說完,鬆了口氣。

他一鬆口,文武百官全都驚喜交集的全跪了下去,嘴裡直喊:“皇上英明!”

見眾臣如此反應,朱元璋當即翻了幾個白眼。

“廢話少說,說正事。”

“既然決定要做,就彆再拖泥帶水。”

在朱元璋連聲催促下,六部官員紛紛提議。

一名大臣率先開口,“皇上,臣以為如此偉業,這麼大的工程,還需要世代維護,朝廷還必須居首位,自然不能馬虎。”

“再者,現在大明各州府商人都參與進來,朝廷出的銀兩自然不能低於商人。”

“但是,現在宋隱給出的計劃是先維修山海關,因而倒也不用現在就去操心後續的事情。”

“因此,臣覺得一千三百萬兩足以。”

這名大臣說完,許多人連連點頭,顯然同意這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