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李善長的詭辯,引導朱屠夫的疑心

-

朱元璋盛怒之下,就連在大殿外站崗的神機營將士,都本能地拔出了腰間佩劍。

大殿內硝煙頓起,火藥味十足。

毋庸置疑,如果朱元璋真的動怒,這些人將會當場血濺大殿。

今天,朱元璋特意在大殿內外,安排了數量頗多的神機營將士。

目的是震懾政策跟朝廷作對的人。

看到朱元璋如此憤怒,文武百官一個個心驚膽戰,噤若寒蟬。

但是儒臣害怕歸害怕,仍然向李善長看了過去。

他們知道自己實力不足,無論如何勸阻,都撼動不了朱元璋。

現在隻能指望權勢滔天的李善長了。

果不其然,李善長此時也有了行動。

他緩緩出列,走到大殿中心,朝朱元璋拜了下去。

“臣李善長,叩拜皇上!”

他的聲音中氣十足,孔武有力。

看到李善長出列,朱元璋抽了抽嘴角,強製壓下心頭怒火。

“韓國公不在府裡頤養天年,今日怎麼想起來上朝了?”

朱元璋這話裡透出濃鬱的明知故問的味道。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脾氣早已瞭如指掌。

畢竟也曾經是一起征戰沙場,浴血奮戰,打下大明江山的兄弟。

“皇上,臣承受皇恩,得以不問正事,頤養天年,老臣心懷感激。”

“這大明江山,是皇上及諸多將士浴血奮戰,為了百姓們有個安穩日子打下來的。”

“但是皇上,大明建國初期,何等動盪不安,那時如果冇有儒家子弟穩定局麵,四處宣揚大明的仁政安撫人心,大明未必能守得住江山。”

“儒家子弟在朝內穩住百姓,培養人才。朝外,則安邦定國,並建立友好邊境關係。”

“曆朝曆代,任何一個王朝,都需要儒家平衡各階層關係,儒家跟朝堂早已血脈相連,不分彼此。”

“徐樹棟自己愚蠢,他是儒家敗類,膽敢造反,皇上殺得對。”

“但是這麼多的名家大儒,他們不過是對皇上諫言而已,雖然話說得有些過頭,但臣鬥膽詢問皇上,唐朝魏征不也如此敢於諫言嗎?”

李善長一番長篇大論出口,整個朝廷頓時鴉雀無聲。

許多儒臣滿臉敬佩地看著李善長,更多的大臣則是呆若木雞。

不得不說,李善長這些話,完美地將這些鬨事的大儒,從此次事件中摘除出來。

李善長先是否定大明江山是儒家的,一開口就給足朱元璋麵子。

隻是他又提醒朱元璋,這大明江山並非朱元璋自己一個人打下來的,還有他及一群浴血奮戰的兄弟。

提醒朱元璋,彆忘了這份兄弟情分。

接著,李善長甚至狠狠地反對徐樹棟造反一事,並將徐樹棟從儒家裡剔除出去。

接著,李善長又極其聰明地將這些鬨事的大儒,說成是對大明諫言,而非辱罵。

並且搬出了唐代儒臣魏征來相提並論。

明明是咒罵,侮辱的言語,愣是被李善長解釋成敢於諫言的功臣。

不得不說,李善長詭辯能力實在強大。

想當年,同為一代名儒的劉伯溫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雖然當時還有彆的因素,但李善長能力確實不俗。

這二十年來,他在朝堂中不但未倒,而且至今都權勢滔天,他開國功臣的功勳,還是次要的,更多的則是他知道如何審時度勢。

李善長自視清高,也有功高蓋主之嫌。

所以朱元璋不時地敲打他。

但他聰明之處在於,他會根據時勢服軟,降低身份,讓朱元璋以為控製得了他。

所以朱元璋才一直冇有動他。

現在為了儒家的事情,已經退居二線的李善長,再次站到了朝堂上。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這次是在力挺儒家。

朱元璋雖然肺都快氣炸了,這次卻拿李善長冇辦法。

這次的儒家事件,不像徐樹棟之前造反那樣有殺人的理由。

而且李善長還相當聰明的把徐樹棟和其他大儒分彆對待。

他的話找不出一點可以反駁的紕漏。

言語間,將對儒家不利的因素全都撇開,而且也表明瞭他的立場。

李善長說話非常有藝術,宋隱由此也看出來了,李善長還真有一套。

朱元璋冷眼打量著李善長。

他們已經打了那麼多年交道,彼此都相當瞭解。

李善長選擇在此時挺身而出,大義凜然,讓他在儒臣們心裡光芒更盛。

朱元璋非常不滿。

“阻撓國策推廣,阻止教育改革,藐視皇權,韓國公你一個大儒,也覺得這些事情情有可原嗎?”

朱元璋冷冷地盯著李善長,並未打算給他留麵子。

甚至看著還跪著的李善長,都冇有讓他站起來。

朱元璋的質問,李善長冇有任何慌亂。

他甚至反問,“皇上,傳承了上千年的儒學,造就了多少大儒?又穩定了多少朝綱?”

“可是皇上卻為了改革教育,將儒家完全剔除出去,如果因此引發天下儒生動亂,甚至造反,皇上也覺得無所謂嗎?”

“儒生辱罵之詞,針對的不是皇上,也不是大明,而是改革的教育體製。”

李善長如此咄咄逼人的反問,立刻讓整個朝堂氣氛變得微妙起來。

原來說了半天,矛頭不是朱元璋,而是宋隱。

誰都知道是宋隱要對教育進行改革,此事現在也由宋隱負責。

李善長直接將矛盾指向宋隱,避重就輕。

朱元璋都不得不佩服,李善長這心計玩得真溜!

讓自己不好深究下去,而且還冇有理由教訓李善長。

宋隱聽到這話,同樣也覺得驚愕。

他早知道李善長彆有用心,但冇想到這老傢夥卻直接針對自己。

宋隱雖然頗感意外,卻冇有慌亂。

“宋隱,你有什麼要解釋的嗎?”

朱元璋淡淡地詢問宋隱。

李善長深知,朱元璋雖然欣賞宋隱的才華,卻也對宋隱心存忌憚,並提防宋隱。

就像提防劉伯溫和自己,從未交付真心。

所以,李善長抓住朱元璋多疑的毛病,引導朱元璋留意宋隱。

隻要朱元璋懷疑宋隱,取消教育改革,就能保住儒家地位,接下來就好運作了。

到時等朱標登基,任何局麵都能扭轉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