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商人出海,檢驗海軍的時候到了

-

看著一鬨而散的戶部官員,朱標忍不住好奇問:

“宋師,父皇給了你特權,這麼繁瑣的大工程,為何不調動各部門人員共同參與,而是隻有戶部人員在忙碌?”

“殿下,你說說看,臣為什麼要這個特權?”

朱標過來學習這麼久,宋隱已經習慣他凡事問為什麼。

朱標不確定的道:“難不成,宋師是需要有一個不受人指手畫腳的工作環境?”

聞言,宋隱笑著點頭,“還不錯,猜對了一半。”

“殿下覺得,現在的朝堂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麵?”

宋隱再問,這次朱標倒是不假思索的回答,“現在的朝堂主要分為三派,宋師這邊的實乾派儘心儘力替朝廷分憂。”

“還有一些隻忠於朝廷的中立派,另外一派是淮西家族,他們許多人倒是頗有想法,蠢蠢欲動。”

朱標自以為自己對朝堂的局勢看得非常透徹,結果話落,就看到宋隱直搖頭。

“殿下,朝堂應該是一個整體,卻為何被殿下看成三派鼎立?”

“難不成殿下以為這幾個派係,會像三國群雄分立,唯有鬥個你死我活,等著看最終是誰勝出嗎?”

此話一出,朱標得啞口無言。

朝堂的格局正是如此,冇有錯啊!

彆說文武百官,就連百姓商人都知道。

“那麼殿下,臣再問,你覺得臣為什麼對此次工程要進行招投標?”

這次不等朱標回答,宋隱已經開口,“天下熙熙為利而來,若是臣不搞招投標,而是把所有材料都交給一個商人負責,倒是便利了,但後果呢?”

“這個商人會不會因為冇有這麼多優質材料,甚至為了節約成本,以次充好?”

“而劣質材料必定會導致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從而無法完成皇上心願,對於臣來說就是失職。”

“但若是從不同的商人手中購買材料,商人供貨壓力不大,也為了日後還有合作機會,自然會交出合格的材料。”

“同理,殿下覺得朝堂有的人忠心,有的人有想法,有的人安穩。”

“這樣的想法,可見殿下對朝堂的認知太過片麵。”

“造成這樣的局麵是利益分配不均,而且利益不單純地表現在銀子上。”

“朝堂上大臣們獲得的利益,是根據功績來決定權利,並由此分成了幾個派係。”

“但是早期的浙東一派跟淮西一派看似平分秋色,結果呢?”

“淮西一派勝出,胡惟庸更是權力滔天,朝堂幾乎成為胡惟庸的地盤,甚至讓他起了造反的心思。”

“這些都是一方權力過大導致的後果。”

“跟皇上要特權時,開始所有的大臣都反對,直到得知臣的特權威脅不到他們的權利時,他們才作罷。”

宋隱連番解釋,朱標聽了若有所思。

朝堂上的大臣身份都是大明臣子。

但是這個身份下,卻心思各異。

甚至暗中結黨營私,密謀造反。

這種情況在每個朝代王朝中都層出不窮,並且無法避免。

“殿下,想要避免出現更大的危害,就要懂得馭人之術,這跟殿下學的帝王心術異曲同工。”

“殿下身為儲君,就要懂得平衡,讓他們為殿下所用。”

“剛纔殿下說淮西一派很有想法,假設淮西一派崩盤了,殿下覺得實乾派就會腳踏實地,中立派還仍然安於現狀嗎?”

“或者說,淮西一派像之前的浙東一派消失了,會不會崛起新的派係?”

“世事炎涼,人心叵測,即便忠臣,也不能一直保持忠誠!”

宋隱循序漸進的解釋,讓朱標茅塞頓開。

他知道,宋隱是在教他如何掌控朝堂。

彆看現在的朝堂風平浪靜,大臣們對監國後的朱標言聽計從。

可這並非他們對朱標心服口服,而是想從朱標這裡得到更多利益。

若是朱標和朱元璋對待朝臣是同樣的態度,那麼朝堂未必還如此平靜。

就比如這次鐵軌工程,冇有任何一個大臣去找朱標提過要求,是因為他們知道朱標對此事做不了主。

“多謝宋師指導,本宮知道了。”

“不過宋師要了特權,純粹隻是不想讓人搗亂嗎?”

對於這一點,朱標仍然迷茫。

“殿下,現在還冇有到他們用武之地,畢竟工程纔剛剛開始。”

朱標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這個工程一旦完工,就意味著大明邁入工業時代。

整個大明發展將更上一層樓。

朱標心想,這麼重要的工程,宋隱一定做好了各種安排。

……

在宋隱的安排下,戶部官員及國企同時開動。

一建負責疏通整個鐵軌沿路的障礙。

二建負責材料購買,儲備及加工。

三建負責施工。

四建則負責銜接各部門及最終落實。

同時,號召各地百姓加入工程隊的公告,也通過報刊傳達出去。

所有空閒並有勞動力的百姓,看到訊息後,一個個都激動地趕去報名。

在百姓眼裡,隻要是宋隱負責的工程,不但月銀給得多,而且有保證,不會出現拖欠情況。

經過多方勘察,宋隱決定這條南北貫通的鐵軌路線,由福建行省直通北平。

福建行省是大明最早發展起來的經濟中心,這裡資源充足,而且海上貿易非常成熟。

這麼一個朝廷監管的大工程,就連百姓都紛紛樂於參加。

整體看起來順風順水,完全冇有問題。

但是在平靜的表麵下,仍然有暗潮湧動。

因為項目巨大,用工量龐大,人多的地方,是非也悄然而至……

福州港口,馬和正在整頓大明出海事務。

馬和身為海軍總督,手下海軍已經壯大到近十萬。

雖然跟整個大明軍隊相比,這個數量不算多。

但是以大明現在的能力,短時間內強訓培養出十萬海軍,已經是極限。

宋隱決定建設火車後,第一時間通知馬和快速強訓出一支能夠在海上作戰的海軍。

馬和臨危受命。

今日,是商人出海采購工程材料的出海日,也是檢驗這些海軍實力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