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留辮子,多是一件美事啊

-

漢城是一個港口城市,趙學寧投入很多資源營建,使得這座港口城市剛一投入使用就成為了僅次於巴達維亞的繁盛大城。

柯恩利和馬雷克作為貴賓,由陳啟隆親自陪同,乘坐馬車遊走於街道之上。

馬雷克不是第一次到漢城來,而柯恩利卻是第一次到漢城來,他一路前進,一路留心觀察漢城的一些有彆於其他地方的風景和人文。

這座城市有著它理所當然應該具備的繁華和興盛,街道的規劃,房屋的建築設計,都以簡潔、嚴整為要素,但是柯恩利覺得更值得他關注的,是這座城市裡的蘭芳國民們身上所穿著的服飾。

柯恩利聽人說起過,趙學寧除了能打之外,還有一個為人所知的愛好,就是喜歡設計各種各樣的衣服。

他設計出來的衣服往往還真的有點意思,公司高層都很喜歡這些衣服,以至於有人笑稱趙學寧是東印度群島第一服裝設計大師。

他所設計的衣服款式在東印度群島海域周邊地區儼然成為流行款式,而其中最流行的就是當前蘭芳共和國的國民服裝——蘭芳製服。

蘭芳製服最早是五年前蘭芳共和國的前身蘭芳公司成立之後,趙學寧給公司職員設計的公司製服,公司職員和他們的家眷都由公司免費提供服裝,所以理所當然的,大家很快就都穿上了統一的製服。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雇員的增加,蘭芳製服的適用範圍也越來越廣,越來越為人所知。

趙學寧參考了法國樣式、尼德蘭樣式、大清帝國樣式和土著樣式的服裝之後,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公司職員日常生活所需,設計了這樣一套打上他個人烙印的服裝款式。

這套服裝款式的特色就在於完全摒棄了清帝國的長袍馬褂式的設計,以底層農民、勞工所穿著的短打褲裝為基底,結合了尼德蘭、法國的軍裝特色,以一種簡單、乾練、精神且實用的麵目呈現於世。

柯恩利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反正他第一眼看到漢城街頭上蘭芳國民的服裝樣式,就覺得這玩意兒應該算是軍裝,哪怕是女子樣式的也可以算得上是女子軍裝,而不是正常的歐式女子時裝和休閒裝。

全民穿軍裝?

柯恩利覺得趙學寧是有點想象力的。

因為地處熱帶炎熱地區,這款服裝還分裡外兩式。

據說蘭芳的人平日裡就穿裡裝,一件輕便透氣的半袖短衣和一條差不多可以蓋住鞋麵的長褲,十分簡單,男女都一樣。

有事情的時候,比如出海工作、軍事戰爭等等,他們就會換上外裝。

蘭芳製式的外裝就是柯恩利眼中的軍裝,也分為上裝和下裝,樣式寬大,主要特色在於肩部、胸口、兩側腹部的口袋,褲裝也是一樣,腿部兩側從臀部外側到膝蓋側上,也各有一個口袋。

於是乎一套蘭芳製服有足足十個大小不一的口袋,平時可以裝一些隨身用品,工時裝上工作用品,戰時就能裝上戰爭用品,比如火藥和子彈之類的。

這款製服的顏色主要是土色和綠色糅合在一起的那種顏色,一點也不鮮豔好看,但是蘭芳上上下下都很喜歡這款服飾,以至於全體國民都以這款服飾作為國民象征。

且不單單是蘭芳國民喜歡這款服飾,就算是非蘭芳國民的其他地區的各族人士,也因為這款服裝輕便透氣結實耐穿而願意購買穿著,使得這款服飾在香料海域成為響噹噹的頂流服飾。

除此之外,蘭芳的全體國民的髮型也都相當統一。

據說蘭芳公司時期,趙學寧對公司雇員的要求是男子留一種他稱之為“板寸”的髮型,而女子則發不過耳。

這一髮型當然有當地的因素在裡頭,比如當地氣候炎熱,頭髮太長容易長虱子、罹患各種病症,頭髮短一些利於清潔。

等公司改組為國家之後,趙學寧放寬了這一要求,對平民不作要求,但是國家官吏和軍事人員繼續維持這一髮型。

到目前為止,雖然趙學寧冇有對國民有具體的髮型要求,但是大家都默認沿用了公司慣例,男子留板寸,女子發不過耳,不論年齡全都一致。

這一點讓柯恩利覺得好奇。

他對清國人的髮型這件事情略有瞭解,知道清國人很在意自己的髮型。

他還知道百多年前的明帝國的人和現在的清帝國人的髮型是不一樣的。

北方的滿人南下之後,所有清國人的髮型才被強行統一,變成了辮子型。

他也知道東印度群島地區的華人曾經也保留舊時代的髮型,進入新世紀之後,因為來自清帝國地區的移民逐漸增多,保留原先髮型的人逐漸變成了少數,並最終被徹底蓋了過去。

不過柯恩利不知道的是,他們改變髮型的真正緣由是身在國外,人身安全很難得到保障,便希望母國大清能給他們撐腰,於是東印度群島地區的華人也漸漸采用了清帝國的髮型,放棄了原先的髮型。

但是事實證明,大清視他們為罪人,並冇有保護他們、給他們撐腰的打算,無論他們是什麼髮型,這一事實讓他們

感到十分的失望。

於是,在趙學寧的蘭芳勢力崛起之後,所有投效趙學寧的人,尤其是華人,都順應趙學寧的要求改變了髮型,采用現在的蘭芳髮型,放棄了辮子。

對於這件事情,柯恩利其實有些看法。

辮子明明很帥,很時尚,很流行,歐洲宮廷的貴族們基本上人人都拖著一根辮子,法國,普魯士,俄羅斯,很多歐洲國家都是如此,從君主到貴族再到軍隊裡的軍官和士兵,冇人覺得不好。

甚至一般人還冇有留辮子的資格呢!

柯恩利自己的腦袋後麵也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長度達到了他的腰上,是他的妻子為他編織的,形狀很好看,特彆漂亮,柯恩利以此為榮,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打理自己的辮子。

在尼德蘭國內的時候,很多上層人士都羨慕他有一位如此心靈手巧的妻子,能為他編織如此漂亮的辮子,甚至還有貴族專門讓他們的妻子或者仆人來向柯恩利的妻子學習為男人編織辮子的技巧。

留辮子,多是一件美事啊!

而蘭芳直接把辮子給取消了,還不留長髮,隻留短髮,腦袋上什麼髮型和裝飾都冇有,這在柯恩利看來是一件很不時尚的事情。

雖然柯恩利同樣不喜歡一般的清國人直接把大半邊腦袋的頭髮都給剃光,但是辮子,實在是很美觀且時尚的存在。

趙學寧不懂時尚,是個土老冒!

柯恩利如此認定。

不過蘭芳有太多太多讓不瞭解它的人感到奇怪的地方,相對於蘭芳的軍事來說,服飾和髮型完全就是小事。

蘭芳共和國是有女人蔘軍的。

這在歐洲人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算再怎麼自詡文明開放,歐洲人也完全無法理解女人蔘軍打仗的事情,但是蘭芳還就偏偏有女人蔘軍,還有專門編製的女人組成的火槍隊和火炮隊。

根據和蘭芳軍隊交手過的對手講述,蘭芳的女子火槍隊很善戰,火槍戰術非常精熟,女子炮手的技術也非常不錯,作戰也很堅強,士氣比較旺盛。

整個蘭芳軍隊之中,保守估計有五千名女子處於其中。

當前在歐洲,女人還是完全屬於男人的附屬品,柯恩利隻是聽說在英國漸漸有了很多女人出門工作的事情發生,女人工作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出現,但整體來看還是極少數。

但是女人蔘軍打仗這一點,再怎麼善於幻想的歐洲幻想家也不會幻想這樣的內容。

所以蘭芳有女人蔘軍打仗這樣的事情在歐洲的報紙上往往屬於花邊新聞、奇怪小事之類,使得看報紙的歐洲人士覺得莫名其妙,某種意義上也把蘭芳當作一個奇葩小國來看待。

望著眼前所看到的蘭芳國民們的生活狀態,柯恩利不知道馬雷克是什麼樣的想法,但是接受過精英教育的他漸漸地看出了一點點門道。

這些蘭芳國民,貌似……

很團結。

服飾也好,髮型也好,蘭芳國民處在一個高度統一的狀態之下,且冇有人覺得不好,這在柯恩利之前所抵達過的國家和地區之中,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彆說非歐洲國家,就算是歐洲國家,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唯一和蘭芳眼下的情況有點類似的存在,當屬各**隊,但就算是各**隊,現在也很少有統一著裝的情況。

當前時期,歐洲的軍隊大部分都是雇傭軍,隻有很少部分的正規常備軍,所以不可能有哪個君主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快速招募而來的農民雇傭軍準備統一的製服,這樣的條件往往隻會提供給少數精銳常備軍。

所以在歐陸戰場上,經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各**隊除了旗幟有明顯區分之外,大部分士兵的服裝都是五花八門的,很難區分出具體的國彆。

可是蘭芳,卻能做到讓全體國民都穿著統一的製服的能力,這背後不單單能體現出蘭芳有較為發達的生產能力,還能體現出來的,是蘭芳高度集中的國家體製。

或者說,是高度有效、切實可行的最高統治者的權威。

也就是趙學寧本人的權力和權威。

蘭芳的國民在日常就穿著同樣的服裝,那麼在戰時,隻要一聲令下,他們同樣可以以整齊劃一的姿態登上戰場,參加戰鬥,這或許就是蘭芳以一個小國的體量爆發出強大戰鬥力的緣由。

但是蘭芳之所以那麼能打,顯然還不僅僅是那麼回事。

這一切的緣由,都要算在蘭芳的開國領袖、香料海域的無冕之王、可惡的東方叛徒、擇人而嗜的海上惡龍——趙學寧身上。

柯恩利還冇有與趙學寧見過麵,冇有直接打過交道,他不知道趙學寧長什麼模樣,他對於這個東方海域的王者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他。

馬車駛過漢城的國民大街,進入強盛大街,接著向右拐,進入長安大街,再一路直行,掠過兩列沿街叫賣小吃、茶飲、服裝、生活用品的店鋪,抵達了蘭芳國家中樞——大總統府。

大總統府建設在漢城內地勢最高的丘陵上,可居高眺望全城,其建築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