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玄德欺我,勝負未分,為何談和?

-

一個不加,讓曹老闆一時冇有反應過來。現在這場上局勢,張明竟然說不加?還扯什麼“小賭怡情,大賭傷身”?騙鬼呢吧!偏偏劉備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那看向張明的眼神,分明寫著“知漢一言,為我心聲”八個大字。這種君臣相惜,翁婿和睦的場景,讓曹老闆恨得牙根直癢癢。他此時此刻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和張明如此親密!“司空,十賭九輸,這也是為你好。”看著張明意有所指的話,曹操不禁微微愣神,心知自己的打算被對方看穿了。同時他也聽出來了,張明並不認為夏侯淵能夠逆轉局勢。剛欲出言反駁,就見場中戰況再變!“妙才小心,老夫要全力施為!”黃忠一聲喝,出言提醒夏侯淵。這句話倒是讓夏侯淵為之一震,雖然冇有引起他的重視,畢竟他不相信到現在為止,黃忠都還留有餘力。在他看來,這句話不過是像許褚說的五分力,六分力一樣,是故意混淆視聽罷了。但是,下意識中,他還是有所警覺。下一刻,他發現黃忠的呼吸漸漸消失了,再看時,發現對方全身肌肉緊繃,接著長刀揮舞,刀風淩厲如龍,氣勢磅礴。不僅揮斬速度變得更快,刀法更加淩厲,甚至連力量也比之前強大許多。兩人的身影不斷交錯,黃忠一招一式都迅猛而淩厲,讓夏侯淵不堪疲憊,隻能做到勉強抵擋。看著黃忠陡發神威,不止是曹操、劉備等人,連其餘趙雲、許褚眾將也屏住呼吸,眼睛緊盯著黃忠的每一個動作。“嘶!”“黃老將軍的刀法已臻至化境,若我與老將軍同歲,必不如也!”趙雲眼眸微縮,倒吸一口涼氣的同時,自認若是同一時期,自己比不上對方。偏偏他的話,得到了所有人一致認可,並且許褚歎息一聲,搖頭說道:“俺怎麼感覺,就算是現在,俺也不是老將軍對手?”其他人紛紛點頭,不止是許褚,他們同樣是如此感受。不約而同,所有人心中都浮現出一個偉岸身影,曾經虎牢關前,那憑藉一杆方天畫戟,力抗劉關張三人的鳩虎呂布。“或許,當年唯一能夠和呂布一戰的,唯有黃老將軍吧?”此時,夏侯淵敗勢已定,不過他並不甘心,為了能夠讓他再戰一場,主公甚至臉都不要了。“我不能輸!”夏侯淵心中咆哮,他知道,再這麼交手,他必敗!為今之計,隻有錯馬而過,贏得喘息之機後,再尋覓求和的方法。鐺!——奮起餘勇,耗儘全身氣力,總算又擋住了黃忠一刀,並且這全力一擋,終於讓黃忠連綿不絕的刀勢有了一絲停滯。抓住這個機會,夏侯淵連忙一夾馬腹,想要脫離戰圈重整旗鼓。然而當他錯馬而過,心頭暗呼僥倖之時,突然發現黃忠嘴角掛著一抹自信的笑容。“糟糕,中計了!”他心中一驚,下意識舉起長刀。然而黃忠手起刀落,這一刀,狂暴無匹,彷彿帶著毀滅一切的氣勢,讓他手中長刀僵住,根本冇有勇氣抵擋。嘭!——黃忠手上的長刀猶如流星一般劃破長空,準確無誤地擊中了夏侯淵肩胛之處。夏侯淵重重摔落馬下,而黃忠看著夏侯淵,也冇有再發動第二刀,而是緩緩收刀,示意戰鬥結束。“我......”“還活著?”仰望藍天,夏侯淵難以置信。剛剛那一刀,恍惚間,他感覺自己整個人被黃忠從肩膀到腰腹,斜著一刀斬殺。可大腦的意識和身上傳來的痛感告訴他,他還活著。最後時刻,黃忠調轉刀鋒,並收斂氣力,以刀背將夏侯淵拍落馬下。整個比武場上陷入了寂靜,這種收發自如的境界,讓所有人為之折服。夏侯淵緩緩起身,苦澀一笑,但他此時已心服口服,拱手謝道:“多謝黃老將軍手下留情,這一戰,淵心服口服。”黃忠也快速下馬,扶起夏侯淵。“夏侯將軍武藝出眾,老夫也很佩服。”“不過用刀之法,不在於有多精妙,無非熟能生巧而已。“這句話,讓夏侯淵若有所悟。很快,兩人也退到一旁,夏侯淵也虛心求教,詢問黃忠關於刀法的經驗。如今三戰三敗,即使最後三戰全勝,也不過平局而已。果然,劉備主動說道:“孟德,剩下三場不比也罷,你我雙方當以和為貴。”“不如就算是平手,如何?”可是看著自己這邊剩下的張遼,徐晃,以及曹休,對麵還剩的是太史慈,龐德,陳到。這三人,是曹操心中認定,實力最弱的三人。因此麵對劉備的握手言和,曹操並不認同,他不止是在乎輸贏,更在乎對方武將的實力,到底是否如他所料一般。想了想,曹操笑著拒絕了劉備的好意。“玄德欺我,如今勝負未分,為何談和?”“下一場,我派出的可是麾下猛將張遼張文遠,我相信文遠必能拿下一勝!”劉備回頭看了看張明,張明諫道:“主公,既然司空有此雅興,再比一場也無妨。”“你看子義,早就躍躍欲試了。”順著張明的話,劉備朝己方看去,果然看到太史慈戰意昂揚,不斷擦拭著手中長槍。並且為了讓劉備同意,曹操也是說道:“玄德難道是對麾下武將冇有信心?”“還是剛剛贏了我一匹寶馬,一柄名劍,想見好就收?”劉備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隻好同意,不過曹操的話倒是提醒了張明。等到了許都,一定要讓曹操儘快兌現。冇有赤兔馬的關羽,和冇有青釭劍的趙雲,他總感覺缺點什麼。於是戰鬥繼續,接下來出場的,便是同樣使用長槍的張遼張文遠,以及太史子義。張遼早些年跟隨呂布,之後又追隨曹操。論名氣,比一直蟄伏江東的太史慈出名許多。即使早年間太史慈有過單騎出北海的壯舉,但隻是侷限於青州一地,於天下間知曉的人並不算多。更不要說神亭一戰,由於最終他投降了孫策,在外人眼中,他太史子義,同樣也是戰敗一方。“今日,便是我太史慈正名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