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開倉放糧

-

真正的梟雄,是要在關鍵時候為了勝利能不折手段的。翟讓做不到,而李密可以做到,這纔是二人真正的差距。

十二月十日,李密和翟讓集結了七千精銳,從金堤出發,準備偷襲洛口倉。

雖然李密一直鼓動翟讓攻打洛口倉,但這件事真正施行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鞏縣以東的黃土嶺上,這裡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乾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從洛口倉逆水而上可達東都,逆黃河而上可入關中,順水而下亦可進入河北河南各地,同時經大運河,直達江淮。

洛口倉是一座城池,周圍二十餘裡,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糧八千石,設官兵千人防守糧倉。同時洛口倉東麵是虎牢關,西麵是黑石(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4公裡)要地,除非有神兵天降,否則很難攻破此地。

李密很清楚,若是瓦崗軍從金堤向西,一路打過去,有虎牢關天險阻隔,就是打到全軍覆冇也彆想成功。

若想占領洛口倉,必須出奇兵,打守軍一個措手不及。

大路是冇法走的,隻能走其它小道。幸好李密當年跟著楊玄感造反,又遊曆了河南、河北各地,知曉一條能繞過虎牢關的道路。

於是李密和七千兵馬,從金堤南下,橫穿滎陽郡,繞道河南郡最東南的陽城縣(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再向北而去。

洛陽乃形勝之地,四麵有群山環繞。曆史上洛陽八關,形成完備的防禦體係。李密冇有去貿然衝擊各關卡,而是從陽城往北,翻越方山(今嵩山山脈)。

群山環繞之中,有一條小道。實際上這條小道並不是無人知曉,畢竟在中州腹地,天子腳下,也冇人會放過一條直通洛陽的道路。隻是這條小道穿山越嶺,艱險難走,難以通過大隊人馬,冇多大的防禦意義。而從此地往西不遠,便是轘轅關。

李密這七千餘人,卻是不畏艱險,拚命地翻山越嶺,竟然神奇般地進入到伊洛平原之中。

眾人又沿著山脈餘麓,一路晝伏夜出,終於來到洛口倉城外。

不過此時李密冇有貿然向洛口倉發動攻擊。洛口倉為隋軍腹地,四麵儘是隋軍。而且隋軍在東都有大批部隊,一旦不能迅速攻下洛口倉,等到隋軍主力來援,瓦崗軍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機會隻有一次。

實際上這次突襲洛口倉,不管怎麼算計,這一仗勝算都不大。

不過李密性格中有一絲果敢,又喜歡賭,所以出兵洛口倉的不利後果,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翟讓等人也清楚他們的處境,雖然有些後悔跟著李密到了這裡,但卻是很清楚,這樣的情況,隻有李密可以應付,因此儘將權利交給李密。

此時一直在洛口倉一帶進行偵察的裝書方也和李密彙合,將周圍的情況儘告訴了李密。

雖然西麵滎陽郡內已經翻了天了。不過洛口倉的守軍自恃前有虎牢關天險,並不緊張,洛口倉的防備也很鬆懈。

李密乃下令明日冒充來洛口倉運輸糧食的軍官,又命人裝扮成役夫的樣子。

這時翟讓等人才明白,李密為什麼一路帶著隋軍甲仗等物品,就是路途難行,也不曾丟棄。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運輸用的大車不好找。運輸糧食,怎麼也得有數百輛糧車吧。

不過這也難不住李密,他命人就地砍伐樹木,打造木車。雖然是臨時充數,但此地山林茂密,不缺樹木,他又帶了一批木匠,也能趕出一堆木車來。雖然因為粗製濫造,中看不中用,可反正又不是真的拉糧食,隻要能矇住對方即可。

李密親自扮作隋軍軍官,又讓心腹將領王伯當、蔡建德、常何、程咬金等人各藏於隊伍之中,便向洛口倉進發。而翟讓則帶領大股部隊在後。

洛陽周邊糧倉主要便是回洛倉和洛口倉,至於城中的含嘉倉,此時糧食並不多。不過城外二倉有數千萬石糧食,洛陽也不缺糧。

洛陽幾乎每隔幾天都有人來從洛口倉運糧,所以守軍對李密一行人並不吃驚。而且這種事情多了,剛開始還會仔細檢查,到了後來,連檢查也冇了。至於運糧的文書,都是進去之後再交給管事的,也冇人在意。

還是因為之前從未出過事,所以大家的戒備鬆懈到家了。

李密帶著人進入城門,趁著守城的隋軍不備,立刻發難。而此時城外的瓦崗軍也一擁而上,往城內擁去。

洛口倉的守軍隻有一千多人,又要顧及方方麵麵,西門處的守軍本就不多。而且這些人也讓突然暴起的對方給弄懵了,一時手足無措。

李密立刻指揮部隊搶攻,常何、程咬金等人俱是猛將,在狹窄的空間更能夠發揮作用。於是一眾叛軍直殺入城中······

雙方一番混戰,到了傍晚,瓦崗軍已經全部占領了洛口倉城。

翟讓望著滿地的隋軍屍體,都不敢相信他們竟然就這麼容易的占領了洛口倉。有人就近打開一座地窖,地窖內密密麻麻地都是麻袋。

翟讓快步上前,一刀砍爛一個麻袋,便有白花花的大米從袋子裡流了出來。

翟讓看得眼都發亮,糧食,都是糧食。

一眾士兵也看得發懵,眾人一擁而上,就要搶奪大米。竟然有人上前,抓起白花花的大米便生吃起來。雖然被大米噎得要死,但是又蹦又跳,滿是興奮。

“我們有糧食啦!”

整個洛口倉城內,都是歡呼的聲音。

這時李密走進地窖之中,看著歡呼的士兵,滿含微笑。眾人呼啦啦圍了上來,眼中都是崇拜、畏懼的目光。

“大家不要管我,儘管吃,儘管拿,隻要你們拿的了,都是你們的。”

李密下令,打開洛口倉,向四麵八方的百姓分發糧食。各地的災民聞訊而至,而李密更是任饑民隨意去拿,連老人孩子都儘力背糧,幾十裡道路上一一個接一個,多達幾十萬人。

而經此之後,人人傳頌蒲山公的威名,李密的名頭,終於在河南大地上,徹底打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