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廢除丁賦

-

黃明遠走到祭台的正中央,底下全是陌生又熟悉的人影。

對於旁人來說,都認為這祭詞是寫給天地的,但黃明遠並不這樣認為。天地本無生命,至少也是無偏無倚之大道,能聽懂祭詞又能欣賞祭詞的,是聽祭詞的人。

“今日祭祀,禮官給準備了服裝,安排好了禮程,又幫我寫好了祭詞,可這些,都並不是我想要的。

我今日穿上這身盔甲,提著這柄寶劍,就是要告訴你們,不管我黃明遠是什麼身份,不管我黃明遠以後在那裡,我都將永遠守護著你們,至死方休。

滾滾黃河,親親我家。萬裡山河,悠悠我穴!

朗朗乾坤,男兒熱血。同生共死,佑我中華!

凡我將士,護國衛民!以身許國,死不旋踵!”

“······以身許國,死不旋踵!······”

黃明遠這一聲呐喊,在場的三軍將士,尤其是軍中老兵,立刻便跟著一起唱起了當年豐州軍的軍歌。

歌聲激昂,震天動地。

在場的文官和世家大族,四方使節,見之無不色變。更有甚者,嚇得戰戰兢兢,不敢言語。

裴淑寧也緊盯著自己的丈夫,滿眼裡都是光。

黃明遠之所以為黃明遠,就是身後有這數十萬忠心耿耿的將士。

眾人連唱三遍,差點將好好一個祭祀大典變成了誓師大會。

等眾人唱罷,黃明遠繼續說道:“我今日登頂此台,不是黃明遠多有本事,是你們和你們身後的萬民支撐起的我。

我知道,你們和你們身後的很多人,都希望我能成為天子,君臨天下。

但我自己亦很清楚,自己為萬民做的太少,德行亦是淺薄,並不足以承受天下萬民之囑托。

可同時有你們支援我,我亦不可退。

所以今日,我且下令,自今日起,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之地,全部廢除‘丁賦’,永不重啟。

凡地方官吏,再敢私自收繳丁賦者,百姓可自行扭送犯案官員入信都,嚴懲示眾。”

底下的人全都驚了,從有曆史的時代就有“人丁稅”,就這麼讓黃明遠給廢除了,大家一時反應不過來。

黃明遠的妻子裴淑寧也擔心地看向丈夫,黃明遠握住妻子的手,示意她安心。

百官吃驚,可週邊的士兵們卻是聽得清清楚楚的,衛公廢除了永遠的“丁賦”,從此再無“丁賦”矣。

眾人完全被這個訊息激動到了,很多人當場甚至就哭了起來。

天下苦“丁賦”久矣。

有多家庭,因為交不起“丁賦”,甚至直接將初生的子女,活活扼死在繈褓之中;又有多少家庭,因為交不起“丁賦”,不得不賣兒賣女,以為奴婢。

“衛公萬歲!”

“衛公萬歲!”

······

剛開始有零星的喊聲,接著滿場人全都高呼,這聲音甚至壓過世間一切的聲音。這天這地之間,隻有萬民的歡呼。

很多人喊得嗓子啞了,亦冇有停歇。

這呼喊聲足足有一刻鐘,直到黃明遠伸手,方纔製止。

這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民心皆在黃明遠一身,就是天皇老子來了,亦不可能奪走。

“今天下萬民在上,諸賢良在側,吾有十二願,願居者有其屋!願病者有其醫!願勤者有其業!願勞者有其得!願少者有其學!願童者有其樂!願弱者有其助!願老者有其養!願農者有其田!願業者有其技!願優者有其榮!願能者得其用!

今之十二願,與諸位共勉矣。

我當儘我之全力,致此十二願實現,即使萬千阻難,粉身碎骨,隻剩魂兮,亦不後退。”

“萬歲!”

“萬歲!”

一番即興演講,黃明遠喊得頭都出汗了,後背萬千濕透,但黃明遠亦明白,這一番演講,勝過十萬雄兵。

從今天開始,天下姓“黃”了。

廢除丁賦,是黃明遠從康熙那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中進一步強化來的。

這一條是天底下的統治者,最好用的裝叉利器,是最好看的做秀文章。

中國古代稅賦製度之繁雜,不用多說。後世對於這一條各種解釋很多,其實就是一句話,生孩子在名義上不要錢了。

丁賦,一種按人頭和年齡計征的一種稅收。

中國曆史上為什麼人口不多,因為生多了也養不活,還要多交丁稅,比如一家十個成丁,就要每年交十個丁賦,誰敢生很多孩子啊。

而且丁賦本來隻有男人,後來還發展到女人。為什麼重男輕女,同樣一個人,男的比女的力氣大,乾農活快,可是要交同樣的丁稅,所以農家人希望生男孩,多個勞動力。

而乾隆年間人口大爆發,有人說是紅薯、玉米,但紅薯、玉米傳入中國幾百年了。真正的原因,就是基於永不加賦上。

不交丁賦了,那不使勁生。

雖然康熙宣佈“永不加賦”,但其實稅收並冇有減少,因為丁賦本就從人頭上轉移了,從一條鞭法開始,清朝逐漸實行攤丁入畝,丁賦轉移到土地上,所以該收的錢,一分冇少收,還得了一個大名聲。

那些明朝皇帝若是有這個機靈勁,何至於亡國。

黃明遠本來就是“攤丁入畝”的支援者,所控製之地一直在進行財稅、土地製度改革。如今能更徹底的將其鋪開,百利而少害,自然願意了。

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儘快促進人口增長。

曆史上隋末唐初這二十年,人口從大業五年的四千六百多萬直接銳減到貞觀十六年的一千六百萬。這還是唐朝已經休養生息了快二十年,那李淵時期的人口數量便可想而知了。

雖然黃明遠提前數年結束亂世,但天下人口的損失仍是巨大。

隻有實現刺激人口的政策,人口纔會在短時間內暴增。而隻有人口多了,黃明遠纔有能力向偏遠、邊疆之地,遷徙人口。而隻有邊疆人口多了,國家才能長久地控製邊疆。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缺一不可。

私底下黃明遠也和李子孝等人商議過此事,最後定下了“廢黜丁賦”這一條,同時又設下了各家凡丁口不足畝數者,須接受官府遷徙。也就是你家人均土地不足以養活你家的人,你就必須分家遷徙。

如此一來,老百姓使勁生,官府使勁地往周邊移民,那樣“日月說照,江河所至,皆為漢民”,也就不再是夢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