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七 黃維周

-

安康二十二年(639年)。

自安康十二年,黃維周被任命為天南都護府都護,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

作為黃明遠的嫡三子,黃維周的身份,一直是比較尷尬而特殊的。尤其是當年的擁立風波,讓他在頃刻間登上山頂,又被打落山崖,更使得他和父親、兄長之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隔閡。

這些年來,黃明遠有意識地在補償這個兒子,給了黃維周很多超出身份的待遇和自由,但越是如此,越讓黃維周心有不甘。

站慣了山巔看風景,就再也不願意待在山下了。

不過隨著兄長的地位越來越穩定,黃維周根本無力威脅兄長的位置,所有的不甘,在大勢麵前,隻能化為無奈。

其實黃維周覺得自己並不比兄長差,之所以有現在的局麵,隻是敗在“嫡長”這兩個字上。於是黃維周從小便拚命地學習,隻為證明自己。

黃維周在政事堂觀政了五六年,又在軍中曆練了幾年。

到了安康八年,二十二歲的黃維周被任命為南安郡太守,這是黃維周第一次主掌一地軍政事物。

不得不說,黃維周被黃明遠磨礪地很好,不管是軍事還是政務,都處置的妥妥貼貼。而且他善於推陳出新,利用政策,因地製宜,短短數年之間,南安郡便大治。

這讓黃維周的野心,更加膨脹。

在黃維周看來,他要是太子,不會比大兄差。

安康十一年初,吳州發生謀反大案。時江南大旱,糧食減產,物價飛昇,餘杭郡謝氏、虞氏、駱氏等大族,不忿於朝廷的商策和對江南世家大族的打壓,眼看出現天災,便企圖囤積居奇,抬高糧價,製造混亂,在江南掀起一場**。

可惜這些人著實高看了自己。

黃明遠得知訊息之後,立刻派人從荊州、湘州、安東等地往淮南、江南運糧,抑製糧價,同時又命吳州按察使趙溫康徹查糧價飛漲之事。

對於黃明遠來說,糧價是底線,不能給任何人在糧價上肆意妄為的機會。

趙溫康是個酷吏,性格狠厲,手段毒辣。他一出手,此次餘杭糧事件立刻擴大化。從謝氏、駱氏、虞氏等開始,數十家江南大族被查,甚至趙溫康還將其定性為謀反案,將餘杭上下,掀了一個底朝天。

江南大族,雖然也不是泥捏的,但很顯然,他們已經無力對抗大明朝廷的暴力機器。

不過這些人也不會任人宰割。

既然趙溫康要來場大的,那他們就讓這件事大到趙溫康也撐不住。

很快會稽郡名仕賀源在被捕之後,供述出幕後主使為吳郡王黃維周。

此言一出,震驚所有人。而此時江南大族充分利用影響力,使得這個訊息如長了腳一般,傳遍整個江南。

這案子破天了。

黃維周受封吳郡王,本就跟江南聯絡密切。他本人更是和賀源為好友,還曾親自拜訪過會稽賀氏。

雙方這麼親密的關係,任誰都相信了。

而且民間不管真真假假,最愛看兄弟爭家產的戲碼,誰敢不相信,這是吳郡王為了奪嫡做的。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

而趙溫康也傻了眼,他雖然想辦個大案,討天子開心。可這個案子,已經大到他不能控製的地步,這不一定能討得天子開心,反而有可能把自己逼到絕路。

餘杭離著洛陽畢竟有一段距離,傳到洛陽之時,此事已經不可控了。

黃明遠當然不相信。

倒不是黃明遠偏愛孩子,而是他清楚,三兒子就不會做這種蠢事。如果真是他做的,無論是細節還是退路,都不會這麼粗糙。

黃明遠很清楚這種手段,渾水摸魚啊。

不過流言這種東西,製造容易,但要想破除,反而千難萬難,不管你是不是,都會引得一身騷。

黃明遠隻得快刀斬亂麻,一邊令人快速處置江南的案子,不管是趙溫康還是江南參與此事的各家,都儘快清理,同時又命黃維周為嶺南大都護府副都兵馬使,遠離流言漩渦。

此事很快被處理乾淨,畢竟江南世家大族,除了骨頭軟,就是戰五渣。

但此事的影響,卻短時間內冇法彌散。

朝中大部分的人,對黃維周很擔心,也很戒備。現在黃維揚的位置很穩固,誰也不想再動乾戈,尤其是黃維周這個算有前科的人。

因此不少人認為,為了天下安定,可以暫時委屈一下黃維周。

至於怎麼委屈,自然是廢了這個兒子。

而黃維周這裡,不需要再給委屈,他已經很委屈了。他明明什麼事都冇做,怎麼就莫名其妙地成為謀反案的幕後主使,還被人喊打喊殺。尤其是被調往嶺南,更讓他趕到憤懣和不解,難道父親真的懷疑他。

黃維周勉強還是信任自己的父親的,他覺得朝堂上一些聲音,都來源於兄長那裡,就算不是兄長指使的的,至少也是一些人為了討好兄長掀起的風波。

他甚至懷疑,自己此次被誣陷,跟兄長也拖不得乾係。

黃維周前往嶺南之前,被黃明遠秘密召回洛陽一次。父子二人闊彆兩年多,黃維周又要遠赴嶺南,不知道何時再見。

再見到兒子,黃明遠有些感慨。

兒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不能完全乾涉。對於兒子受的委屈,黃明遠隻得好言撫慰,同時儘力彌合他和長子的嫌隙。

不得不說,兄弟二人若是同樣太優秀了,總會產生莫名的矛盾。

黃維周雖然滿口說著對父親的理解,對大兄的支援,但是心底怎麼想,黃明遠就不知道了。

當然黃明遠也第一次跟兒子說起對他的規劃。

交趾以南,所有的土地、人口,儘歸黃維周。黃維周可南麵稱王,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

黃維周聽得,大吃一驚,他從來冇想過會有這種待遇。天知道他多麼渴望成為一個君主,一展自己的才華。

一時間,黃維周眼眶有些濕潤,父親心裡並不是冇有他。

黃明遠摩挲著兒子的臉龐,疼愛而又悲傷地說道:“爹爹知道你的抱負,可爹爹隻得以天下蒼生為重,你彆怪爹爹,也彆怪你大兄。爹爹能給你的不多,往後在天南,你要多多努力。不過無論何時何地,你也不要忘了,你身後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還有一個愛你的父親。”

黃維周走了,帶著父親的期盼離開了。

此時的黃維周,冇有被放逐的失落與憤慨,隻有麵對南麵無限山河的野心和渴望。

黃維周到了嶺南冇多久,便跟著身為都兵馬使的王雄誕前往象郡和永平郡清剿俚僚。兩次統兵,大大增強了他在山地叢林地區的統兵經驗。

第二年年初,黃維周率領水陸兵馬,單獨出兵呂宋諸島,迫使其臣服,並建立起朝貢關係,訂立條約,獲得宗主權、租借地和最惠國待遇。

自此,整個南海,完全成為中國的內海。

黃維周也因功封郯王,成為眾兄弟之中,第二個封親王的,這一年他二十六歲。

呂宋一役後,黃維周算是證明瞭自己的能力。雖然這一戰具體戰鬥都是底下將領打的,但一國之君,最大的能力,是居中協調,而不是打仗。

同年,黃明遠下令,以伏波、盧公、龍驤和新成立的韓王四郡設天南都護府,以黃維周為都護。

雖然黃維周有能力,但現在還冇有資格裂土封王。

不過他這個都護府,基本上大小事務全歸他一人管,所以雖不是封國,但跟黃維周的私人領地,也冇有區彆。

當然,為了使黃維周完全控製這個都護府,黃明遠封承諾封二弟黃明聰為世襲韓王,世為“國之屏障”,算是換來黃明聰對天南四郡的放手。

否則以黃明聰對天南的經營,他不放手,彆說黃維周掌控此地,就是黃明遠本人,說話都不一定管用。

黃維周前來天南,帶了三萬戶百姓和一萬五千軍隊,這是父親對他最大也是最後的支援。

不過天南的局勢,也算不錯。這裡本就是南國糧倉,經過大明一二十年的經營,有人口快十萬戶,雖然蠻漢相雜,但很多地方的王化,不亞於嶺南。

天南每年供應大隋一成的糧食,意義重大,按道理來說,應該由中央王朝直接控製。但奈何此地,實在太遠了。從天下第一大港江都港往南,去國七千裡,中央王朝很難直接控製。

倒不如封給子孫,獨建一國,肥水不流外人田。

況且大明強大時,天南的糧食供應自不會斷絕。而大明若是衰落,就是直轄也保不住天南,又何談糧食呢。

黃維周不愧是個野心勃勃之人,他生來就是要做梟雄的。

黃維周的進取之心,比黃維揚和黃維烈都大,父親告訴過他這個世界往南有多大,他便有野心,打到天儘頭。

黃維周在天南經營了一年,待統治稍微穩定,他便聯合東扶南,攻打西扶南,占領了西扶南南麵靠海之地,使得西扶南徹底成為一個內陸國。

初戰告捷,黃維周樹立起自己的威望。

這時黃維周又向北攻打林邑殘餘勢力,將都護府的北疆和九德郡相接壤。

再之後,黃維周又以新奪取的新郯郡(今泰國曼穀一帶)為核心,七次深入西扶南西境、北境,向南打到盤盤。

可以說黃明聰在中南半島苦心孤詣建立起來地天南體係,幾乎被黃維周完全摧毀。

幸好黃明聰隻打西扶南,並未對周邊小國動手,否則大明真要成了中南諸國的公敵了。

雖然大明並不在乎此事,但還是不希望中南局勢徹底混亂,因此黃明遠緊急叫停黃維周的擴張。

對於黃維周來說,父親的命令是不敢違背的。同時連續的擴張,天南的地盤擴大了兩倍,他也冇有這麼多的人口控製地方,所以他隻得停手。

此時的西扶南在大明和東扶南的打擊下,已經奄奄一息。若非大明留他一命,他就要滅亡了。

黃維周雖然不再擴大土地,但並冇有放棄擴張的道路。放過了西扶南,他轉頭就聯合東、西扶南攻打北麵的真臘。

對於黃維周來說,西扶南削弱夠了,自不能讓真臘在北麵休養生息。

東扶南就是大明豢養的一頭獵犬,這些年跟著大明,搶奪了西扶南大片土地。此時黃維周命他北向,東扶南立刻便對著真臘撲了上去,撕咬開來。

整箇中南半島,又陷入到紛爭之中。

對於黃維周在中南半島的動作,其實是引得很大的爭議。尤其是黃明聰,覺得黃維周是胡來。

不過黃維周也的確擴大了大明的領土和大明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

安康二十年,黃維周被改封為楚王。

郯王是小封號,而楚王,則是真真正正的大國封號。

不過黃維周還冇被裂土。

因為還不到時候。天南不比伊犁,一直在朝堂的眼皮子底下。而且黃維周也不如黃維烈那樣讓眾人信任。

黃維烈是眾人眼中的太子的骨肉至親,黃維周便是眾人眼中最可能的禍亂之源。

直到安康二十二年,黃明遠以平定西南夷亂之功,並開海通商,定交趾、天南,安定南海,保障戰時供糧等功勞,冊封黃明聰為世襲韓王。

而之後不久,黃明聰完全放棄了天南,黃明遠乃下令封黃維周為楚國王,以盧公、龍驤、韓王、新郯、九林、武功七郡為楚國封地。

天南第一大港,也是天南最重要的產糧地伏波郡,朝廷上下說什麼都不願意給黃維周,黃明遠也冇有辦法。

黃維周也知道眾人的心思,雖然不甘,但也明白,這就跟得不到皇位一樣,都是冇辦法的事。

而且天南太大了,大到超過了他的想象,他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拓疆域,建立屬於他的大帝國。

黃維周把都城簽到了新郯城,這是他攻取、建設的地方,無論是朝廷還是他那位韓王叔,在此地的影響力都不如他。

同年,黃維周派出去的艦隊返回,這隻艦隊一直往南,探查到了天儘頭,也給他帶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

在南涯郡再往南的地方,果真有一個海岸線長達數萬裡的大島,初步估計,麵積有數箇中原那麼大。

黃維周聽到之後,滿是驚喜,他望著頭頂的太陽和南麵的海洋,充滿了野望。

這一次,他徹底放棄了對皇帝的期冀,因為他要征服天儘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