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平胡三策

-

兩人越聊越投機,不由得就談到了關於突厥的事情。李靖的軍事能力卓著,但在戰略能力上還是略遜一籌。李密雖然年輕,但縱論天下大事,已經有了未來心斷機謀,身臨陣敵的風采。

可惜李密不願意做賈詡,否則絕對是“亂武”二字最好的傳人。

黃明遠端起酒壺給李密倒上一杯酒,又問道:“法主(李密小字)以為我要破這突厥可有什麼良謀?”

李密想了想,說道:“大兄若要擊破突厥,密有上、中、下三策可用。”

“願聞其詳。”

李密說道:“這下策嗎,便是扶植啟民可汗以對抗DTZ王庭。突厥人經此一敗,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再加上天災**,實力大損,胡人畏威而不懷德,朝中亂必起矣。而啟民可汗本是為突厥王庭正宗,更兼有我大隋支援,一旦其能出草原而立王庭於漠南,則草原之輩,必贏糧而景從。如此突厥內部力量此消彼長,南北對峙,則邊境當可無憂。”

不過李密有些擔憂地說道:“此策順承我大隋曆來對待草原的策略,佈置簡單,但是這平衡之法並不好掌握,一旦步迦可汗敗亡迅速,則我恐為啟民可汗做嫁衣也。”

黃明遠點點頭,李密此策的辦法倒是尋常,是朝堂上主流的對付突厥人的辦法。但是李密能夠看出此策的致命缺憾,更看出了啟民可汗潛在的威脅,的確是肚子裡有實貨。

黃明遠冇有說什麼,接著問道:“那中策呢?”

“這中策嗎,朝廷集中全部力量於漠南修築戍堡,十餘裡一個,直驅至瀚海邊緣。此時突厥人勢力正弱,大隋利用這些戍堡不斷蠶食草原民族生存空間,化牧場為農田,化胡為漢,則數十年後,漠南當無胡也。”

看黃明遠不說話,李密接著說道:“隻是此策怕是太緩,且耗費巨大,冇數十年之力難以竟全功。”

黃明遠點點頭,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利用屯墾團製度,不斷向北推進。其實不要擔心草原上無法種地,後世內蒙古的農田多的數不清。當然時間是個問題,還要擔心突厥人的破壞,但對於有誌於消弭北方草原之亂來說的確可行。

黃明遠仍然冇有評價,接著問道:“那上策呢?”

李密端起一杯酒,一飲而儘,這才說道:“這上策嗎,當是我大隋主力直趨於都斤山,滅其王庭,斷其社稷,則突厥十年之內無複患也。再輔以中策,招撫一批胡虜,壓製一批胡虜,再打殺一批胡虜,徐徐北上,則胡無人,漢道昌。”

李密抬頭看了看黃明遠,說道:“長驅漠北,縱橫萬裡,沿途百戰,九死一生,非天生將纔不可行也。當世之上,能成行者,除兄長外無人矣。”

李密狠狠地拍了黃明遠一個馬匹,不過這馬匹拍的真是舒服。

“法主謬讚矣!我亦不過常人之資,能有今日之成就,大抵有些運氣吧。”

雖然這麼說,黃明遠也覺得除了自己,現在大隋還真冇人可以橫掃漠北。李密三策其實跟黃明遠設想的差不多,甚至猶有不如。但正是因此二者相似,才讓黃明遠吃了一驚。

黃明遠是站在後人的肩膀上纔有如今的見識,但李密卻是冇有後世作參考,能有今日的真知灼見全靠他對時局的把握與認知。

黃明遠故意問道:“法主之謀,且不說上、下兩策,單說中策也是可行的。不過胡虜凶殘,而我隋人仁義,若是建堡開田,突厥鐵騎便可隨時而襲擾,我如何抵擋突厥人的襲擾呢?”

李密說道:“我大隋子民是胡虜十倍、百倍,以我人多並其人少並不難。可以數百人如胡虜一般為一部落,至於一戍堡之中,嘗如胡虜一般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塞北苦寒,庸人者不能存,不過三五年,則北地漢兒如狼似虎,而數百戍堡儘為數百能戰部落,怕是胡虜也未敢來也。”

“軍駐民屯。”

黃明遠吐出四個字,軍駐民屯是黃明遠給自己想法的一個定義,脫胎於軍屯製度,是秦漢時期占領河套、河西地區的辦法。當時的河套、河西也都是一片草原,長期為胡人盤踞,硬是讓秦、漢兩朝通過軍屯的法子,化胡入夏,現在已經成了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土地。

不過軍隊畢竟是軍隊,讓他們種田還是不太合適,所以其實可以用西方人搶占殖民地的辦法,屯墾團製度。願意來冒險的便可以加入進來,再佐以部分軍隊輔助,最後便能夠實實在在的占領這些地方。

當然這隻是一個方麵,若要真的消滅胡人,那將是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多個方麵都要齊頭並進,非一時一刻之功也。

李密聽到黃明遠的四個字的總結,眼睛一亮,不住地點頭,黃明遠這四個字,正是自己想要說的。

“兄長覺得中策可行?”

黃明遠笑道:“不止中策,上策猶可,至於下策,為他人做嫁衣,不可行也。”

李密聽到黃明遠讚同他的計策,滿是欣喜,果然還是有人識貨的。

黃明遠接著說道:“先打後拉,軍駐民屯。”李密不由得撫掌大笑,對黃明遠也是佩服之至。山陽郡公果不負戰神之名。

黃明遠看看身旁的六弟黃明襄說道:“六郎,你一直覺得自己智謀無雙,所學足矣應付時事,現在看來,相比較法主,是不是還猶有不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學海無涯,如是也。”

黃明襄的確被李密震到了,不論他說得對錯,一個黃口褥子能在自己大兄麵前侃侃而談突厥之事,非常人可以也。

再說李密的平胡三策,黃明襄自問自己是提不出來的,這不僅需要對突厥的情況非常瞭解,還要對大隋的國情異常瞭解。李密一個從未到過塞北的人能提出這樣的計策,算是萬中無一。

黃明襄也是非常信服李密,這個年輕人的才華橫溢,堪為人中龍鳳。後來黃明遠離京之後,黃明遠也和李密保持了深厚的友誼,並影響到之後一係列的事情,則是後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