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幽冀的戰況

-

“屆時高句麗就有可能出兵遼東。公孫康在遼東必有親信為其傳遞訊息,所以我軍可晚進兵,避免讓高句麗人察覺,引誘其進軍,待時機成熟,再快速進軍,一舉破敵。”荀攸的意見與賈詡相差無幾,強調的卻是誘敵,而不是被動等待。

劉鑫想了想,便點了點頭,確定了進軍無慮,鞏固遼東的策略。荀攸說完之後使停了嘴,讓賈詡接著說。

“公達說得冇錯,我軍看似軍力雄厚,但上穀、平岡城管子城防線、遼東三地需要屯兵,因此我軍能參與到此戰中的軍隊最多就是三個軍和仲康率的龍耀軍共五萬兵馬。”

“這個兵力平定幽州,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冀州袁紹也可能會趁火打劫,趁我軍與公孫瓚、劉虞大戰之時兵臨幽州。屆時形勢就對我軍不利。所以,我軍出兵的時機纔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準,要恰到好處。目前,我軍唯有伺機而動,纔是最佳戰略。”

賈詡的意思很明顯,那是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劉鑫想了一下,冇有說什麼,而是轉向徐庶:“元直,最近兩個月你一直在打探前線戰況,你介紹一下幽冀兩州交戰的情況。”徐庶回到右北平後,劉鑫讓他關注前線公孫瓚、袁紹等人交戰的情況,如今是他彙報結果的時候。

徐庶持起了一幅幽州與冀州交界的地圖,開始講解起來。

“目前公孫瓚的兵力主要分為四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封的冀州刺史嚴綱率一萬軍駐於渤海之地,青州刺史田楷率軍六千左右,與平原相劉備一起,駐紮在平原一帶,劉備兵力三千左右。兗州刺史單經率八千軍隊在青兗二州交界之處活動。公孫瓚親率兩萬軍隊駐紮於中山國,另其從弟公孫範、鄒丹手裡有一萬大軍,鎮守涿縣大本營。如此,公孫瓚總兵力對外六萬四千左右,再加上劉備手裡有約三千人,合起來約六萬七千人。”

徐庶一邊說一邊在輿圖上比比劃劃,以便讓在場之人能看得懂。公孫瓚雖連年征戰,兵力還漲了不少。

“公孫瓚去年曾在渤海攻破黃巾軍,收攏了約四萬士兵,所以兵力有所提升。”或許是徐庶看出眾人的疑惑,進一步解釋:“隻是公孫瓚的主力就是自己親率的兩萬騎兵,其餘皆為近年招兵所得,戰力一般。”

“接著說……”

“另外,公孫瓚的兒子公孫續正與黑山軍張燕在一起,率軍約兩萬,駐紮於常山國。張燕裹挾百姓數十萬,可謂是聲勢浩大,但真實兵力不多,此次敢出太行山,也是有公孫瓚撐腰。”

“至於袁紹的兵力,袁紹占據冀州之後,得韓馥的兵力,如今也是兵力大增。”

“去年春,袁紹大將鞠義曾敗公孫瓚於界橋,一時占據優勢,但四個月前,公孫瓚也曾擊潰袁紹的軍隊,後來雙方轉戰龍湊,袁紹又擊敗公孫瓚,雙方也算是有勝有負。如今袁紹自己坐陣鄴城,以鞠義率軍約一萬,與公孫瓚對峙,雖是以兵對騎,鞠義絲毫不落下風,可以說,如不是鞠義之能,公孫瓚很有可能兵進钜鹿、廣平。”

曆史上鞠義曾幾次大破公孫瓚,如今亦是如此,更是以弱對強,以步對騎,鞠義果然不凡。

“高乾、辛評率約三萬大軍,進軍於常山國,需要注意的是,呂布此時亦隨軍於高乾軍中,其兵力約現兩三千人。”

“呂布去年從長安敗逃,曾想投袁術,卻被袁術不喜,改投河內太守張揚,張揚部下想殺他,他又改投袁紹,如今為袁紹對戰黑山軍。”

“老將韓榮、郭援率約五千軍在廣平郡西麵,其目的應該是防河內張楊,因呂布的關係,張楊與袁紹關係不佳。”

“顏良、呂威璜駐軍钜鹿一帶,兵力約兩萬,其目的是切斷公孫瓚與渤海、平原的聯絡。”

“還有,文醜、張南、焦觸駐軍於冀州、青州、兗交界之處,兵力一萬,目標是公孫瓚單經部,可能也在防曹操北上。”

“另外,袁紹在鄴城至少還有三萬兵力,算下來,其總兵力約十萬五千。袁紹兵力略優,但他把重兵屯於鄴城,公孫瓚又有張燕助陣,雙方交戰的兵力其實差不多。這些戰場形勢和兵力佈置都是兩個月前的訊息,最近兩個月的情況不明,還冇有最新的戰況。”

“那劉虞呢?”徐庶竟不把劉虞算進去。

“劉虞最近兵力有渙散跡象,半年前曾想主動攻打涿郡,雙方在野外打了一仗,劉虞吃了敗仗,如今越發敗落,難樓又斷了他的戰馬供應。如今他手裡仍有兩萬多兵力,但騎兵僅有一萬人,已不成氣候。如果不是公孫瓚正忙著對付袁紹,隨時都可以消滅劉虞。”如此說來,劉虞敗亡是遲早的事情。

“原來如此!”

“從目前雙方的形勢來看,雙方在四個方向正在對峙,但關鍵的方嚮應該是中山國,鞠義與公孫瓚主力的對峙,雙方已打了半年了,仍是你來我往,你死我活。其餘三個方向大軍對峙,都是為了中山方向的決戰。”

“形勢上對袁紹大為有利,雙方都有增援中山的想法,但公孫瓚冇有足夠的兵力,幾處兵力又被袁紹的軍隊牽製或阻攔,一旦袁紹派出鄴城之兵支援中山,很有可能會打破均衡,並擊潰公孫瓚。”

“還有,這場較量打了兩年多了,雙方大軍都呈現疲倦之態,公孫瓚大軍更是如此,如果我軍不介入,最多撐個一年半載,公孫瓚必會敗北。”

徐庶給出了他的結論,劉鑫、賈詡和荀攸聽了都點了點頭。

“如今公孫瓚最好的選擇是即時退兵,放棄中山國、青州之地,將兵力緊縮於涿郡、渤海兩郡,進行固守。”

“袁紹亦是大軍疲倦,無力乘勝追擊,至少無力多方向進攻,如此公孫瓚便獲得喘息的機會,但公孫瓚征戰一生,隻進不退,結果看不清形勢。袁紹反倒是騎虎難下,被迫應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