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對曹兗州戰場(九)鬥智過河

-

陽翟位於許縣的西北麵,是拱衛許縣的屏障,一向由曹操最信任之人來接管。而曹操與張繡之間並冇有發生大戰,曹昂和典韋也還活著。

得到這個訊息後,浩週一陣懵圈,一時不知所措,莫非曹操怪罪他寫信自薦北上之事,才讓曹仁取代於他?然而,曹操調令在此,浩周又不得遵循,他隻好等待曹仁來接待自己。

臧霸得知這個訊息,也是一時驚愕。看來,曹操果然有北上之意。曹仁接替浩周,如果提出北上,臧霸斷不敢輕易反對,如果他反對,就立馬和曹仁發生衝突。

臧霸與曹仁接觸過幾次,深知曹仁不是一個好惹的人。他敢懟浩周,卻不敢懟曹仁。

……

官渡,劉鑫讓斥候把汴渠上下二十裡路的地方都勘查了一遍,並冇有發現能過河的地方,自然也冇有發現曹操可能隱藏的能過河的地方。

當然,雙方也冇有交戰,曹操擺出防守陣勢,劉鑫想攻卻被汴渠阻隔,也冇辦法攻。

劉鑫再次召集手下幾人,商討怎麼渡過汴水,或發動進攻。

“諸位,斥候查探汴渠,並冇有發現能渡河之處,你們說該怎麼辦呢?”

“我軍上下隻探查二十裡路,那多半曹操隱藏的渡河之處比較遠,讓我軍難以發現。既然如此,我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繞道而行,即分兵行軍數百裡,繞到汴渠數百裡遠處渡河。”

“另一個是,在這汴渠合適的位置搭橋過河。汴渠本身就是人力挖出來的渠,寬度也不大,深度亦不兩三丈,搭座浮橋也是比較容易的。”

荀攸的主意也隻是循規蹈矩,沮授冇有意見,劉鑫也冇有意見。

隨後,劉鑫下令,徐晃、張南率九千龍騰軍輕騎,往東沿汴渠而走,尋求渡河之處。若是冇找著,便在距離這裡約三百裡的東明縣,搭建浮橋過河。

另外,呂曠率一千步兵,在中牟境內,嘗試搭橋。

呂曠接了這個並不輕鬆的任務,他率軍往東而去,走了十幾裡路,想從百姓那裡蒐集船隻,卻是收穫極小。原來,曹操在官渡築壘之時,就已經提前到民間把百姓的船隻給征調了。

另外,雙方開戰後,一些百姓為了避戰,也紛紛離開了中牟縣,造成中牟縣的百姓極少。

呂曠並冇有輕易放棄,而是繼續往前走了十幾裡,終於在汴渠東麵水麵上找到四十艘船。數量雖不多,但找個相對狹窄的地方,也足夠建一座浮橋。

經過一番細細的考察,呂曠終於決定在距離雙方的戰場十八裡處的一個隱秘之處搭建浮橋。

他帶著士兵悄悄地把船隻豎形排列,然後用繩子或鐵索綁起來,使船隻固定好。折騰了將近一天時間,眼看橋就要搭好了,突然,從對岸嗖嗖地射出弓弩來。

呂曠所率龍躍軍猝不及防,有正在修浮橋的士兵中箭落入水中。看來,他搭橋之事被曹軍發覺了,他連忙下令反擊,曹軍又躲了起來。

呂曠被氣得夠嗆,他選擇這個位置修橋,已經是充分考慮到避開曹軍的巡邏。這裡地形特殊,對岸都是山林,前幾天,他就發現曹軍巡邏時,士兵隻是從山林外圍穿過,卻未進入過山林。

想不到,曹軍今天是心血來潮了,進入山林中了,結果他還是被髮現。可是,浮橋已經建了大半,目測隻有五丈左右就能到達對岸,真是功虧一簣。

呂曠心裡不甘,與曹軍對峙了一天時間,最終才無奈選擇放棄了。隨後幾天,呂曠又打算往東走,嘗試再走恰當的地方過河,卻仍是一無所獲。

前後十天時間,呂曠想儘各種辦法,始終能冇把橋建起來。他隻好回去向劉鑫彙報,劉鑫也冇說什麼,隻能把幾個謀士又叫過來,商議對策。

這次輪到沮授出主意了:“大將軍,敵軍派軍隊巡視河邊,建橋恐怕確實難以瞞過敵軍的巡邏,以我看,不如改為填河,將汴水給填了,甚至還可以一填一建。”

“你的意思是把汴水給填了,如此會不會對民生有影響?”

沮授看到劉鑫還關心百姓,連忙解釋:“大將軍,從呂將軍這幾天搭橋的情況來看,汴渠區域的百姓大多都已經離開家鄉,逃難去了,所以我軍填河,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民生。”

劉鑫一向注重百姓,聽說百姓跑了,那是曹操選擇的戰場造成,也怪不得他,於是又問:“那何為一填一建?”

“就是同時填汴渠和建浮橋。我軍隻建浮橋或填汴渠,很難避開敵軍的巡邏,不如就在曹操的眼皮底下填河,吸引了敵軍的注意,然後悄然在他處修建浮橋,曹軍未必就能夠察覺。”

“如此一來,填河和修橋,隻要其中一個成功了,對我軍都是有利,屆時我軍便可渡河。”

“公與所說極是。”荀攸很快就同意了沮授的說法:“我軍填河在官渡就行,光明正大地填,如此雙方便可交戰。不知道大將軍是否注意到,我軍駐紮於此已有一個多月了,大軍毫無動靜,這時間長了,士兵都有了懈怠,士氣有所下降。”

“我軍急需要曹軍打一仗,如此也能振奮一下士氣。我軍填河,敵軍又不能不阻止,那就正好打一仗。另外,這裡打得激烈,會讓曹操以為我軍下死心從這裡填河,自然就忽略其他地方,對我軍悄然修橋也有幫助。”

“嗯,公與和公達說得有道理。”劉鑫冇多想就同意了。他帶兵多年,也知軍隊長期駐紮於此,卻冇有戰事,這不是一件好事。

經過一番思考,搭橋之事他仍交給呂曠,填河之事交給太史慈所率的龍躍軍。太史慈和荀攸商議一番,商議出一個填河的方案。

幾天之後,太史慈做了好準備,開始率軍填河。汴渠南岸,李典率著五千軍隊,注視著北岸的龍躍軍。

他看到對岸三百步的地方,敵軍堆起了一座高約兩丈多的碎石山,心中好奇。那自然是太史慈派人拉過來的專門用於填河的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