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外交之策

-

程昱有些不懂了:“可是,若是支援譙城,我軍不是同樣要麵對敵軍的騎兵嗎?”

“支援譙城,我大軍隻需避開敵軍騎兵,進入譙城,就可以據城牆而守。而攻陳留,我大軍奪城又來不及,長時間在野外,麵對敵軍的騎兵,又如何擋得住?”

程昱想想也是,許縣到譙城差不多也是四百裡左右,行軍十天即可進入譙城,入城之後就冇事了。譙城早就提前做好準備,有**個月以上的糧草。他相信,劉鑫也不可能真攻焦城九個月以上。

“司空,不若許縣分兩地出兵,同時支援譙城和兵進陳留如何?”

“仲德,許縣哪有那麼多兵力?”

“司空勿憂,支援譙縣一萬人足夠,兵進陳留,隻需三千人!”

“三千人?你是何意?”

程昱向曹操行了個禮:“司空,劉鑫在兗州大開殺戒,不服者甚多,我們應該策動兗州豪族之人,共同謀取陳留。”

“仲德,這……”曹操狐疑起來,這招他用了兩次了,都是程昱經手,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他自己都對所謂的兗州豪族死心了,想不到程昱還不死心。

“司空,此前兩次失敗,皆因劉鑫在兗州駐有大軍,軍力強盛,今天劉鑫大軍儘出,陳留兵力空虛,正是機會呀!”

曹操心想,這事畢竟對自己有利,就答應了下來:“好吧!此事交由你處理。”

程昱一陣欣喜:“司空放心,此次我必會成功,屆時不僅奪回陳留,還可解譙縣之圍。”

談完了許縣東麵戰事之後,曹操又提到許縣的西麵的雒陽。

“兩天前,我收到訊息,劉鑫還有一支軍隊約兩萬人進入了雒陽,其主將是張遼,似乎有長期駐紮雒陽的打算,劉鑫此舉目的明顯,恐怕是想在雒陽站穩腳跟,他日再兵進許昌。”

荀彧剛纔一直不說話,此時纔開了口:“劉鑫此舉,皆因糧道不繼,河東之地貧瘠,不足以供應大軍糧草,他的大軍糧草是從冀州運過來的。”

“冀州到雒陽有近千裡路,就算是運糧到雒陽,也已是十分困難,其大軍幾乎不可能東往東攻許縣。”

“劉鑫想先囤積糧草在雒陽,等糧草充足之後再出兵,但雒陽自董卓之後,早已蕭條,多年來殘破不堪。雒陽百姓大多依賴大族,結寨自保,長期如此,各大族之間已形成均勢。今劉鑫進入雒陽,必會引起各大族忌憚,屆時必有紛爭。”

“如我所料不差,劉鑫想穩定雒陽的局勢,囤積足夠的糧草,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屆時恐怕我譙城之圍已解,已無懼其雒陽兵力。所以,司空請勿擔心,也無須理會雒陽的兵力。”

荀彧的意思是,不用去管雒陽方向的敵軍,先把譙城之圍解了。可是,曹操卻不敢真的不管。

萬一雒陽方向的敵軍,突然東進,兵臨許縣附近,擄掠郡縣,獲得足夠的糧草呢?即便曹操從未聽說過劉鑫有擄掠的行為,但他心裡仍是這麼想。

郭嘉開了口:“文若所言極是,雒陽方向的敵軍因糧草所困,並不會馬上進軍,而是會在雒陽駐守。且,就算其進軍,亦會經過陽翟,陽翟兵力充足,以城據守,必能阻擋敵軍。”

“若是司空仍是擔憂的話,倒也好辦,鐘校尉離開長安後,槐裡侯馬騰垂涎長安已久,必會毫不猶豫地進駐長安,甚至過潼關進入弘農。司空可派使者去見馬騰,向其陳說利害,讓他出兵攻打劉鑫在雒陽之兵。”

“若馬騰勝那更好,若馬騰敗了,雒陽的兵力亦有損失,對我軍也大有好處,屆時,劉鑫的軍隊就需要在雒陽駐守更長時間,司空就可以放心了。”

“隻是,馬騰之子馬超曾兵敗幷州,劉鑫又勢大,再加上馬騰能出的兵力也不過一兩萬人,還不如雒陽兵力強盛,馬騰又如何敢主動攻擊呢?”

郭嘉微微一笑:“司空,那馬騰乃貪婪之輩,以金錢引誘他。告訴他,雒陽乃大漢都城,就算是再怎麼落魄,亦比涼州富庶。再者,那張遼也囤積糧草於雒陽。”

“馬騰乃一方諸侯,見多識廣,或許能擋得住這誘惑,但其子馬超就不一樣了。馬超年輕氣盛,自恃武力,又看見財富在前,如何能善罷甘休?”

“屆時,司空再伺機讓人散播謠言,就說張遼要奪取長安,稍一挑撥,張遼與馬騰的關係就會惡化,雙方也就會爆發大戰了。”

郭嘉話音剛落,程昱便誇了起來:“郭祭酒此計甚妙!”

荀彧也讚道:“奉孝此計我亦讚同。”

曹操看到兩人讚同,也哈哈大笑起來,他的心情有了些好轉。如此一來,麵對譙城被攻,曹操也有了幾個決策。他讓眾人解散,在這過程中,唯有董昭一句都冇說。

……

壽春,孫策駐兩萬大軍在此,早在兩個月,他和周瑜就攻破了廬江治所皖城。其過程倒也簡單,他派張昭作為使者給廬江太守劉勳送了些禮物,結好劉勳。

隨後,張昭無意中向劉勳泄露了一個訊息,豫章上繚之地的宗帥有很多財富。劉勳聽了,兩隻眼睛都放出光芒來,真想過去搶一把。不過,他對孫策也是頗為忌憚。

孫策駐軍壽春,兵力雄厚。如果他出兵豫章,去上繚擄掠,孫策趁機攻打廬江,那他豈不是完蛋了?

一個月之後,孫策又派張昭前來,提出主動約劉勳共同出兵攻打上繚,還製定了一個詳細的出兵和分贓的計劃。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劉勳從皖城出發,孫策從壽春出發,兩人合攻上繚。得手後,兩人各得上繚財富的一半。劉勳考慮了一下,就答應了。

孫策先從壽春出兵,渡過長江,進駐宛陵。劉勳看到孫策已經出兵,於是自己也出兵兩萬,向上繚方向而去。

誰知孫策從宛陵調頭,改變方向,又渡江回到了北岸,直奔皖城而去。劉勳兵力已前往上繚,皖城兵力不足,孫策很快就毫不費力地攻下皖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