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第三刀,調查藩王!大明的糧食不夠吃?

-

朝堂出現任何風吹草動,朱元璋都會當成大事來考慮。

齊泰和黃子澄等太子黨的出現,同樣也讓朱元璋陷入深思。

思忖過後,朱元璋當即詢問,“胡雄,齊泰等人,有什麼異常嗎?”

胡雄連忙稟報,“皇上,齊泰等人經常聚集在一起,他們這些人在各部門任職,而且職位都不低。”

“他們私底下以太子黨自稱。”

從胡雄嘴裡聽到太子黨這個稱呼,朱元璋當場愣住了。

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一直憂心如焚,一直覺得太過老實的朱標,竟然也有了自己的黨羽。

“哈哈,不錯,想不到標兒已經開始培植自己的心腹了,不錯。”

“那麼這些人能力怎麼樣?他們都擅長些什麼?”

朱元璋對太子黨大感興趣。

朱標有擁護者,這是朱元璋樂於看到的高興事。

身為一國之君,朱標必須有拿捏人心的本事。

朱元璋甚至希望朱標能像宋隱那樣,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

現在聽說朱標也有自己的派繫了,這對於朱元璋來說,不亞於一大驚喜。

由此可見,朱標也冇有那麼古板和迂腐。

要知道朱標從小就學習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不小。

如果不是這些年來跟在宋隱身邊學習,至今都不會覺得儒家有什麼錯。

看到朱元璋高興,胡雄進一步解釋,“皇上,齊泰和黃子澄等人都是儒生,而且他們還推薦儒學大家方孝孺當皇長孫的教習先生。”

“太子殿下聽說了方孝孺的才華後,也同意了。”

隻是胡雄說完,朱元璋已經眉頭緊蹙。

怎麼又是儒生?

這些儒生還真是陰魂不散。

當年冇有徹底剷除,難不成有一日,還會捲土重來嗎?

這時,朱元璋這才理解當初宋隱說過的話。

儒家思想傳承千年,是不可能一棍子打死的,還需要長期治理。

“有意思,竟然冒頭的還是一群儒生。”

“不過這些人也不全然一無是處,看他們行為,也冇有損害朝廷利益,那就先留著吧!”

“不過錦衣衛要對他們做好監視,一旦發現他們有問題,立即處理。”

既然是擁護朱標的派係,那就先留著。

朱元璋留著他們,是想通過他們平衡朝堂,製約宋隱一派勢力。

再有才華的朝臣都需要製衡,朝堂上永遠都不能讓一個派係一支獨大。

這就是帝王心術!

不過這些儒生心裡打著什麼算盤,朱元璋大致已經猜測到。

之所以留著他們,隻是權宜之計而已,並非看重他們。

“還有,藩王那邊也加強監視。”

朱元璋同時吩咐。

對於藩王帶了超出朝廷規定護衛人數一事,朱元璋心裡始終耿耿於懷。

如果當時朱元璋在場,他更傾向於懲戒藩王,而不是像宋隱那樣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不過朱元璋現在不打算再追究此事,如果再有下一次,他一定不會輕饒。

“臣遵旨。”

胡雄正準備離開時,正好朱標進來,同行的還有宋隱及工部尚書王雄。

看到朱標,朱元璋示意胡雄離開,不用逗留。

他安排的事情,並不想讓朱標知道太多。

隨後朱元璋看著宋隱和王雄,“現在由太子監國,你們怎麼來了。”

“難不成有什麼事情是太子也裁決不了的嗎?”

朱元璋眉頭一皺。

朱標監國也有些時日了,處理朝政時頭頭是道,朱元璋看了都滿意。

朱標當即拱手,“父皇,工部推出一些新舉措,六部和內閣都審議覺得可行。”

“因而過來請父皇查閱。”

前期,工部在宋隱指導下,推出紡織業自給自足。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大明想要發展,還需要多元化發展才行。

不過紡織業一炮打響,也算是給其他產業帶了個好頭。

朱元璋早聽說過大明紡織業遠銷海外的盛況,聽說工部又有新想法,頓時來了興趣。

“看來現在你們是打算全麵發展,但是利弊方麵你們都仔細考慮過了嗎?”

朱元璋畢竟是一國之君,考慮問題比較全麵,不會盲目的聽風就是雨。

王雄連忙回覆,“六部審議時,都將各種可能性考慮進去,也提前給出應對辦法。”

“這次要推出的產業,是針對百姓衣食住行等基礎需求。”

“隻要百姓最基本需求得到保證,大明的底蘊纔會更加夯實。”

“等這些最基本的方麵都落後後,大明就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發展,那時盛世大明也就不遠了。”

王雄聊到大明未來時,忍不住眉開眼笑。

工部的規劃,顯然讓朱元璋更加好奇。

現在大明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依靠海外貿易。

現在,在宋隱指導下,漸漸向國內產業傾斜。

如今紡織業和旅遊業已經發展起來了,也成了大明經濟來源的主力軍。

顯然,這還遠遠不夠。

隨著大明人員急劇增加,物資消耗也翻倍增長。

這就要求大明發展要更加快速,必須超過人口增長才行。

現在大明房源,已經從幾年前還有剩餘,到現在的供不應求。

就連火車站周邊新城區建起的新房,也是開盤就一搶而光。

所以,大明發展成為目前最為迫切的任務。

“很好,看來北平一行,宋隱的一番話,朝臣都認真聽入耳了。”

“你們具體說說,什麼產業跟衣食住行有關?”

朱元璋相信王雄能力,對於他提出的建設目標,並不懷疑。

看到朱元璋有興趣,王雄也很開心。

“皇上,這次要發展的產業,事關糧食發展。”

“自從我大明引進馬鈴薯這種超級糧食後,糧食產量確實高產。”

“但是現在人口大增,所以糧食就顯得不足了。”

“而且大明糧食產品過於單一,所以工部準備拓展糧食產業。”

“具體的請宋大人給皇上解釋,因為這還次的新型產業,需要高科技配合。”

提高糧食產量?

大明糧食不夠吃?

朱元璋有些懵逼!

現今大明如此欣欣向榮,朱元璋根本就冇有想到糧食會不夠的問題。

而且淪落到竟然還需要作為一種專門解決的問題來安排?

朱元璋一直以為,大明已經如此繁榮了,不應該出現這種危機纔對。

而且不是還有海外貿易嗎,為什麼還要如此大動乾戈地解決糧食問題?

朱元璋為此表示不理解!

-